当前位置: 首页 >> 级部风采 >> 24级

文脉千载传薪火 礼让三尺照古今 ——合肥四中2422班研学开启传统文化浸润之旅
发布时间:2025-04-30 丨 文章作者:吴孔平 丨 阅读次数:283

当晨光叩响青铜编钟的余韵,历史的回廊向少年敞开怀抱。4月25日,合肥四中2422班学子以五千年文博园为卷轴,以六尺巷为诗行,在时空经纬间解码文化基因,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对话。

文脉长廊见精神。九龙御道上,汉白玉龙鳞泛着温润光泽。杨雨婷轻抚浮雕时惊叹:"龙的脊梁是华夏的筋骨!"在安庆文化长廊,张老师以戒尺为引,叩响桐城文派的青石板:"六尺巷的礼让、陈独秀的觉醒、焦仲卿的执守,都是中华文明的星火。"

根雕馆内,《水浒传》108将的胡须似在风中飞扬。"武松拳锋上的木纹竟有肌肉纹理!"李墨然举着放大镜的手微微颤抖。当得知20位匠人历时七年雕琢四大名著群像,周子航在研学册上写下:"刀锋深处藏着文明的韧性。"

巷纳乾坤悟大道。六尺巷的青石板上,阳光正用金线缝补时光的裂痕。研学导师展开清代张英家书复刻卷轴时,王若曦突然举手:"老师,我们用卷尺量出现代三尺是1米,可古人说的六尺怎么变成百米长巷?"这意外的发现引发热烈讨论,历史长河在这里拐了个弯。

暮色中,学生们在特制六尺宣纸上接力书写感悟。陈昊临摹的"让"字墨迹未干:"原来这一竖要像谦谦君子的脊梁。"班主任展示特制文创尺——以青铜纹样镌刻"丈量世界,先量心田",成为当日最抢手的纪念品。

据悉,此次研学独创"三重礼"课程:触摸青铜唤醒敬畏之礼,诵读家训传承仁爱之礼,书写长卷践行修身之礼。归途大巴上,林悠然将六尺巷的竹叶标本夹进《论语》,风穿窗而过,恰似千年文脉的温柔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