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级部风采 >> 24级

水墨徽州觅古韵,青瓦白墙写春秋 ——合肥四中2414班宏村游学报告
发布时间:2025-05-06 丨 文章作者:吴传锋 丨 阅读次数:171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黛色山峦在天际晕染出深浅不一的墨痕。当我们穿过刻着"画里乡村"的牌坊,南湖的碧波上正浮动着几缕晨光,远处马头墙的剪影倒映水中,仿佛一幅徐徐展开的宋元水墨。这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人类文化遗产瑰宝"的千年古村,以其独特的建筑智慧与文化密码,为我们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一、牛形村落:天人合一的营造智慧

行走在青石板铺就的巷陌间,导游手持村落水系图为我们解密:"整个宏村就是一头卧牛啊!"雷岗山为牛首,参天古木作牛角,错落民居是牛身,四座石桥为牛腿,穿村而过的九曲十弯水圳恰似牛肠。最令人惊叹的是明代水利专家胡重娘设计的"牛胃"月沼,这个半月形池塘不仅形成"四水归堂"的风水格局,更构建起科学的给排水系统。我们蹲在圳边观察,清泉始终保持着20厘米的活水层,印证着《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营造理念。

二、三雕艺术:凝固在木石间的礼乐文明

在"民间故宫"承志堂,我们的速写本上落满了惊叹号。正厅梁柱间的"百子闹元宵"木雕,孩童衣袂翩跹若飞,连手中灯笼的流苏都纤毫毕现;门罩上的砖雕《唐肃宗宴官图》,官员们宴饮奏乐的姿态隔着千年依然生动;更不必说那些镌刻在窗棂上的冰梅纹、万字纹,每个图案都暗合着"寒窗苦读""万事如意"的期许。指导老师轻抚着"商"字门楣解说:"徽商把'贾而好儒'刻进了建筑基因,这些三雕作品既是艺术,更是立体的儒家教科书。

总结本次研学2414班的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宏村的牛形布局、三雕艺术及宗族文化,深刻体会到古村落“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其科学水系设计、建筑装饰的礼教内涵及宗族管理制度,展现了徽州人顺应自然、重视教育的传统。结合现代修复技术,同学们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需平衡传统与创新。建议加强古建筑数字化保护,开发实践课程,让传统智慧助力当代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