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学科建设

再寻遗传的规律 ——记合肥新四中生物教研组张群利老师的一节公开课
发布时间:2018-12-08 丨 文章作者: 丨 阅读次数:2369

 春光明媚,春意盎然,201842日下午第二节课,合肥一中高一年级生物教研组举行了本学期第四次公开课活动,本次公开课由在合肥一中实习的新四中张群利老师在高一(16)班进行。合肥一中生物学科主任徐传义老师及高一年级生物教研组全体同仁参加了本次活动。

按照开学之初教研组讨论制定的教学计划和进度,张老师此次授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的第一章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具有了分离定律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的,学生对孟德尔的杂交实验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张老师的教学安排是按照科学发现过程的顺序进行的,并循着孟德尔的实验过程,由现象到实质,层层深入地展开讨论,使学生从浓郁的历史感中获取科学知识和对科学方法的领悟,从而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性探究能力。

张老师的课从两个不同品种的奶牛出发,使学生自然地认识到“任何生物都不止表现一种性状,通过杂交可以使后代表现出亲代性状的组合,那亲代多种多样的性状是遵循什么规律传给后代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环节,张老师将上节内容中“性状分离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抛出,答案学生已知晓,紧接着张老师问“那性状自由组合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类比推理很自然的答到“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自由组合”,学生做出了和科学家一样的经典假说,在这巧妙的知识迁移中学生获得恰当的的自我效能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提出假说解释现象的教学中,理解不同对的遗传因子的自由组合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张老师课前通过微课的形式教学生用抛掷硬币来模拟这一过程,并将统计结果呈现在课件中,让学生体验两对遗传因子通过自由组合产生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将抽象内容具体直观化,突破教学难点,同时也突出了教学重点。

课后,生物组全体教师在年级部会议室对张老师这堂课展开了讨论和交流,首先充分肯定张老师备课充分,基本功扎实,思路清晰流畅,亮点突出,师生互动恰当,语言有穿透力,课堂效率高等。同时,也指出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可以留给学生多些时间思考,在思维训练及模拟实验环节可以多放手给学生等。

最后,由组长宋银老师主持,生物组以本次张老师的公开课为契机,大家畅所欲言讨论如何在新课改和新高考的双重背景下实现高效课堂,大家达成共识:高效课堂并不是讲的多讲的快的课堂,而是要有取舍,事实性知识、观点性知识可以放手给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在新的情境中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解决思路、探究问题,用自己的基本知识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理科思维,提高学科素养。每一次的教研活动,老教师们都带着年青教师进行着思维的碰撞并迸出智慧的火花,每一位教师都满载而归。

 

(合肥新四中宣传中心 报道)